2、早年生活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一个名叫卡利诺夫卡的村庄(在今库尔斯克州境内)。他的父母亲都是贫苦的农民,家里有一位年长他两岁的姐姐。父亲不久就离家迁徙到顿巴斯一带工作,当过铁路工人、矿工和砖厂工人,挣到了足够的钱后又返回家中。 赫鲁晓夫在卡里诺夫卡接受过四年的学业,他的老师丽迪娅·舍甫琴科使他接触到了一些沙俄时代违禁书籍,并鼓励他继续接受教育。但家庭糟糕的财政状况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并于1908年随父母移居到顿巴斯城市尤索夫卡。14岁的赫鲁晓夫在工厂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钳工。
3、政治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后,国家安全机关成员的审判特权被废除,对政治犯的起诉只得通过地方党委。赫鲁晓夫在任期间没有大的政治案件发生,对政治犯罪的起诉至多数百起。对异议人士的惩罚手段也换成了使之失业、解除大学职位、开除出党等方式,或以“社会威胁”为由强制入院治疗。1958年,赫鲁晓夫将中央委员会会议的人数扩大到数百多位官员。1962年,赫鲁晓夫将省的党委划分为两个平行的机制,它们分别负责农业和工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管理上的混乱,但也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
4、赫氏风格
赫鲁晓夫出身卑微,酗酒,讲话文法混乱,穿着过时而风度不雅,态度生硬而举止粗鲁,而且常常发表轻率失当的声明,讲起话来无所顾忌,言过其实,因此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他连给斯大林擦靴子都不配。 在1960年10月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菲律宾代表发言抨击苏联在东欧干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时,赫鲁晓夫脱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成为著名的外交事件。然而,后来经过对现场照片的分析,发现实际的情况是:赫鲁晓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时,他的两只脚上其实都穿着皮鞋。也就是说,赫鲁晓夫提前就预备了一只额外的皮鞋。
他并不是一时兴起脱下皮鞋抗议,这个举动是精心安排过的,典型的苏联恐吓式外交手段。(也有说法认为,他手中拿的鞋是身边一个人的。当时只是一时兴起,顺手抄起了那只鞋,敲打桌面。) 他关注农业,认为美国人大量种植玉米,苏联人也不该落后,继而在全国推广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直至下台后登记户口时,警察才发现他与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没有做过正式的婚姻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