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拥抱临期产品。这门从前偏安于超市货架一角的小众生意,如今正朝着规模化、连锁化的方向加速行进。
在这一领域,目前最强势的玩家是好特卖。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企业,于2020年12月在北京银河 soho 下沉广场开出首店。截至目前,好特卖已经在北京开出68家门店,选址包括西单大悦城、亚运村、三里屯、望京等京城热门商圈。
紧随其后的,还有嗨特购、莱特卖、小象生活等品牌,以及成立于9年之前,曾多次获得阿里巴巴投资的好食期。
在它们背后,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据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按照最低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所属市场也高达300亿元。
其中,仅鸭脖一个品类,就撑起了三家上市公司。预计到2022年,鸭脖单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02.7亿元。
而在临期食品之外,还有规模同样巨大的临期化妆品、日用品市场,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场新消费时代的省钱狂欢。
以临期之名,行超市之实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年轻人的消费呈现出中间窄、两头宽的奇特模式——他们一边在动辄千元以上的护肤品、球鞋和数码产品上展示自己的大方,一边又通过团购、拼单、砍价和薅羊毛来突出自己的精明。
而临期产品这一类商品,正好可以满足他们打造“精打细算”的人设——原本小资甚至昂贵的产品,在临期的“反滤镜”下,拥有了容易接受甚至堪称超值的价格,这时候,购物就不再是一种花钱的行为,而是一种省钱的方式。
在好特卖和嗨特购的门店里,几乎每一款商品都有两个价码,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原价,一个是被贬“凡尘”的折扣。通常情况下,后者的展示要比前者更加醒目,为的是凸显一款产品的优惠幅度之显著。而在店铺醒目位置打出的“全厂1折起”的口号,则无时无刻刺激着消费者的心神。
这种价签上的游戏并不新鲜,但在这样一个集中展示的环境里,消费者会变得异常受用,直观感受就是,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是亏钱。
但其实,好特卖的销售策略里,利用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差——在好特卖和嗨特购的门店里,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临期,虽然后者确实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但归根结底,临期产品只是一个引流的口子。比如一瓶依云矿泉水售价可以低至1元,但同时每人也只允许购买一瓶。
好特卖的真正目的,是在销售临期产品的同时,“搭售”其它非临期的产品,后者也负责贡献绝大多数的利润。
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距离保质期尚有较长时间,但因为不受消费者欢迎而大概率会出现滞销的产品,还有部分厂商为了资金回笼,主动推出的促销品类,也都会出现在好特卖的货架之上。
事实上,相比较滞销产品产生的库存管理、人力运营和过期货损这些方面的费用,出货成本的让利,对厂家来说几乎不值一提。
除此之外,在好特卖,你可以买到WonderLab、每日黑巧、元气森林等热门品牌,但更多的选择可能是在相同的类目下,一些二三线品牌或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平替,比如宏泰记、杨生记、淘味猫、暖小牛、零嘴魔方等等。
也就是说,好特卖本质上做的还是超市的生意,只不过它遮罩了一层临期产品的突出卖点,就好像前几年火爆的生鲜超市一样,生鲜是主打,但超市才是底色。
临期产品不构成真正的风口
在此之前,好特卖、好食期等成立较早的品牌,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临期尾货处理业务,客户包括旺旺、费列罗、汉高等知名企业,但始终没有得到市场大规模的认可。
原因在于,临期产品单独摘出来,并不能构成一个消费领域的风口。
只有在有了足够吸引人的折扣价的基础上,“临期”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为消费者的行为增添一些节约、勤俭的道德光环,也赋予每一笔消费支出更多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所以好特卖变更了定位:不再死磕临期产品,而是打造以临期产品为卖点之一的综合折扣专门店。
看上去路子是走对了,但摆在好特卖面前的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但这样的一个行业,只要能保证供货商,就几乎不存在什么壁垒和门槛。
因为作为主打,临期产品并不能构成绝对的刚需,它只是另外一种折扣的载体,是一种促销的由头和商业的包装。但对消费者来说,优惠相仿的情况下,好特卖与便利店、超市没有任何区别。更何况便利店还拥有对年轻人最大的杀器——品质可靠、价位适中的鲜食。
而好特卖却无法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供销关系,大量消费者对于临期产品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消费计划,因此很难培养一群忠实的粉丝。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在好特卖的视角中,消费者会因为这里有很多折扣而多买多逛。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薅羊毛之所以能够带来快感,是因为真正的“羊毛”拥有着不可多得的限量属性。如果一家店铺的每一款东西都有折扣,那么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反而会变得下降。
这也是好特卖的危机之一,它很难避免平庸化。
缺少更多好故事可以讲
好特卖潜在的另一种威胁,藏在它的合作模式里。
“合伙人”可以管理一家面积100-150 平方米,日均销售额在 1 万元左右的门店,并获得店铺 12% 的销售额分成。同时,“合伙人”需要负责店铺的人力和水电成本,而进货、房租、物流会由总部负责。
同时,“合伙人”必须是全职,在开店之前需要进行一个半月的开店培训,培训费不退;保证金三个月内可退,这三个月相当于“试用期”;超过三个月后,必须“管理满一年”才可退。
也就是说,名义上是好特卖的店铺“合伙人”,但实际上却是交钱买店长职位的高级打工仔,因为后者的权力实在有限——按照好特卖的要求,“合伙人”无权干预区域内的门店数量,在一些热门商圈里,就可能出现 3 公里内有多家门店的情况,这就必然会对单个门店的盈利造成影响。
另外,加盟扩张的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催动好特卖的市占率得到大规模的提升,但好特卖目前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根据部分媒体估算结果显示,好特卖门店在除去各类人员开支、固定成本开支之后,大部分的门店其实并不能赚到什么钱。
除此之外,好特卖也面临着货源稳定性的威胁——虽然它能够为品牌厂家解决库存和滞销产品的销售难题,但某种程度上,好特卖也是他们要极力避免合作的对象,因为对于品牌厂家来说,努力的方向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打造爆品、消灭库存。但好特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往往都是商家失策和失败的那个样子。
而伴随着品牌厂家的不断改良与优化,好特卖的货源也将由此变得不再稳定。
目前来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好特卖可能会将目光更多的投向小规模的品牌甚至代工厂“白牌”,但后者又更有可能衍生出临期产品最不能触碰的底线型问题——质量。
如何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才是摆在好特卖面前最大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