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宫巷11号(现26号)是林则徐女婿、船政大臣沈葆桢(文肃公)的故居。
在福州宫巷11号,有两个会说粤语的男人。一个是住在2落西侧“惟静室”的三十二外叔公沈觐寿;另一个是住在4落后厅“观心楼”的我父亲李舒平(配沈葆桢五世玄孙女沈絪青)。
三十二外叔公沈觐寿会说广东话,是因为他出生于香港,青少年时期在粤、港一带度过。18岁返福州、迁祖居。
我父亲李舒平会说广东话,是因为我祖父李晓生(李鉴鎏)祖籍广东番禺,父亲与年龄相差一岁的玩伴(李镜池(李鉴波)幺女李卓美、李卓宝等)都曾在抗战时躲避在我祖母黄秀琼(小亚)的娘家(英商屈臣氏汽水公司买办(Agent)、澳门爵士黄藉卿家)。
1949年我父亲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南下入闽,是福州人眼中的“两隔声”(南下干部),不会说福州话。在宫巷沈家人眼中,他丫傲、不苟言笑,给人留下的形象是:一只手牵着自行车,从头落走到尾落,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
但据三十二外叔公沈觐寿后人现在说,当我父亲走到2落时,倒是常常与在“2落厅堂”的长台上濡墨挥毫的三十二外叔公“攀讲”。因为,三十二外叔公会“逗”他说广东话。
如今,时过多年,这两个会说粤语的男人都不曾想到:为这两家人挥毫写字的竟然凑齐了学界公认的民国四大书法家: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于右任(草书)。
谭延闿的真迹
三十二外叔公沈觐寿(1907-1997)字年仲,号静叟,遂真园翁。祖父沈玮庆是沈葆桢的长子,父亲沈颐清(沈虎男)是沈玮庆的第四子,沈觐寿在文肃公的曾孙辈中排行三十二。他生前历任福州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书协副主席、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等。
三十二外叔公因父亲沈颐清时任广东盐运使,自幼生活在广东,他的书法就传承于也移居广东的其三伯父沈赞清(字演公)。演公迁居广东。弱冠游粤,充两广督府幕僚17年,仕至道员,能诗,擅书画,著有《瘿楼集》,是晚清著名书法家。沈赞清晚年临摹曼生手札十三通,以志倾倒。作为当时知名书画家、鉴藏家,演公当是助推三十二外叔公成为颜体书法大师的第一人。沈觐寿在其三伯父沈赞清家的客厅中曾亲聆谭延闿谈艺并观摩其挥毫。
因此,在宫巷11号能看到谭延闿的真迹(下图),当是意料之中的事。
墙上对联是谭延闓在广东沈赞清(演公)家书写赠送给沈觐寿,惜毁于文革中。左一沈祖临,左二年轻时沈觐寿,左三沈祖熙。沈觐寿嫡孙沈旭东供图。
胡汉民的真迹
在宫巷11能看到胡汉民的真迹当有几分意外。这缘由是李舒平的父亲李晓生(李鉴鎏,1888~1970)18岁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由此结识了追随孙中山南来开展革命活动的汪精卫、黄克强、张溥泉、胡汉民等人。
李晓生与胡汉民的交往,始于1907年俩人一同追随孙中山、设立革命机关(同盟会星洲总支部),止至1935年国民党内倒汪迎胡暗潮涌起、后因来年胡汉民病逝而归于浪静。在长达28年的岁月里,李晓生始终与胡汉民站在同一战壕,甚至在立法院院长胡汉民遭蒋介石囚禁汤山的最黑暗日子里,也对胡汉民不离不弃。如此交情,从李晓生所遗留的文件中能看到胡汉民的形象及手迹也就不奇怪了。我从父亲李舒平口中,还曾听到他准确无误叫出胡汉民女儿的名字 ——胡木兰。
民国廿三年十二月初旬李舒平父母亲(李晓生和黄小亚)在香港胡公馆门前摄。
1912年4月9日鄂军都督黎元洪在都督府欢迎孙中山(李晓生单手扶帽图) 。第二排左起:孙科、李晓生、胡汉民、黎元洪、孙中山、汪精卫、章士钊、景耀月;第三排右2廖仲恺、右3吴若男(章士钊夫人)、右5宋蔼龄、右6孙婉、右7孙娫。
我唯一一张与祖父李晓生挨着的合影,挨着最近的是李晓生、次近的是胡汉民。这是2008年在武汉首义纪念馆照的,祖父与孙中山的合影高悬在首义纪念馆的礼堂正中。
胡汉民赠李晓生墨宝——故乡无恙,许同归。
吴稚晖的真迹
李晓生结识胡汉民在前,结识吴稚晖在后。在李晓生所遗的文件中,存有一段止于辛亥年的自传性文字。讲述了1906~1911年间他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的经历。其中明确说明,他是经孙中山和胡汉民介绍,于1910年在英国伦敦结识了吴稚晖。
我祖父李晓生手迹。
1911年,武昌革命成功,国内纷电孙中山返国。孙中山由美至伦敦。当时在伦敦读化学的李晓生与吴稚晖代孙中山处理函电,随后孙中山邀李晓生一起回国。李晓生伴随孙中山从伦敦起程,前往巴黎、马赛、新加坡、香港、上海至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南京,李晓生时任总统府秘书。
不知是否受吴稚晖擅篆书、喜临帖的影响,李晓生晚年在香港留下些许临帖手迹,如临叔向父敦、临绛州贴等。在此,我选取我挂在北京懿品阁的祖父临的“叔向父敦”铭文与吴稚晖摹的毛公鼎铭文放在一起、做一比较。
李晓生临摹叔向父敦铭文、时年六十六岁;吴稚晖临摹毛公鼎铭文、时年八十有五。
于右任的真迹
说看到于右任的真迹着实有些“牵强附会”。其中的故事有些长、有些绕。
4月6日,统一党章太炎(炳麟)、程雪楼(德全)、熊秉三(希龄)、宋渔夫(遁初)、张季直(张謇)五君,于午后3时假哈同花园爱丽园宴请欢迎孙先生,参加宴会的共有35人,时任浙江军政府政事部部长的褚辅成应邀从杭州赶来上海参加。欢迎宴会结束后,孙中山先生与大家合影留念。”
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当时参加宴会的人当中有不少人如于右任先生等亦退避台湾。1957年4月,友人为于右任先生举办了一个小型生日寿宴,他们纷纷送上精致生日礼品,其中有友人以此珍贵合影呈与于右任先生。此时,当年参加欢迎孙中山先生旅沪宴会的35人,除于右任老先生外,皆凋谢矣。78岁的于右任先生手捧此照,感慨万千。寿宴毕,于题跋曰:“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回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开国于今岁几更,艰难日月作长征。元戎元老骑龙去,我是攀髯一老兵。”(《于右任题民元照片》)
左:民国元年四月孙中山率李晓生等人旅沪合影,四十五年后于右任题跋。右:2011年9月5日摄于台北--孙中山致李晓生函(1912年4月17日)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提供。
因此,说于右任的题跋是为“参宴者”所作,没有毛病;说李晓生是“参宴者”也没有毛病;说“为李家人挥毫写字的有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的于右任(草书)”也就勉强说得过去哈。
然而说认真的,于右任以及吴稚晖专门为李晓生书写的手迹,都已经由李晓生四子李耐宜于1992年专程从夏威夷去台湾捐献给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
李天马的真迹
末了,说一个书法家李天马真迹的故事,纯属“添油加醋”。70年代初我第一次坐火车去上海见世面,父亲安排我投宿他八叔李天马家,并嘱我要去拜访姑妈李卓球。临行前,我被三十二外叔公沈觐寿编排了一个任务,他塞给我一个小纸条,向书法家李天马求墨宝。
我父亲李舒平的八叔、书法家李天马。1963年应沈尹默先生推荐,主演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科教影片《怎样写好毛笔字》。
我小心翼翼地将求字的小纸条交给住在静安区万航渡路的八叔公,以为就可以交差了事。不料,我又接了一桩差事。八叔公收了我从上山下乡的泰宁带给他的香菇、红菇,并得知我表姐陈仲丹(螺洲陈宝璵曾孙女)随父母下放到甘肃省康县,那里盛产核桃,就托我请仲丹帮他购买并邮寄核桃到上海。
我和陈仲丹在福州湖东路陈宅度过一段童年时光。
我遵命将这两件事都办了。结果,三十二外叔公沈觐寿在福州宫巷收到了我八叔公寄给他的墨宝;表姐陈仲丹在甘肃康县一中收到了我八叔公寄给她的感谢信。三十二外叔公沈觐寿得到的墨宝长什么样,我始终没有见过;称表姐为仲丹君的信笺我后来倒是见过—— 在素雅的宣纸上工工整整地写满了毛笔字。现不知这两件真手迹还存世否?
(写于2022年4月6日李晓生生辰日)
李纾,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中国侨联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