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妖吃饭的时候,听到邻桌两个小姑娘在讨论“双十一”的购物清单。一个小姑娘说她一直想买个迪奥包,但是那款包要两万多,相当于她五个月的薪水,纠结要不要剁手。
这个问题真的是引发了小妖无尽的思考。
近年来“消费主义”盛行。广告、媒体都在不断宣传“你值得更好”,包包要LV,鞋子要GUCCI,项链要BVLGARI,护肤品要LA MER,彩妆要CHANEL,吹风机要Dyson,精致女孩都要有10+支大牌口红……
广告里的场景很美妙,整洁的房子、精致的妆发、摩登的街景,仿佛你拥有了它在宣传的东西就可以过上广告里的生活一样。殊不知买的越多,生活越糟。中国年轻人平均负债12万+,这肆虐的“消费主义”应该是贡献了不少。我的一位前同事,没有置办车房,单是购物信用卡就欠了6万多,每月只能还最低还款额,利息越滚越高,深陷债务泥淖。
消费,尤其是购物本质上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延,在购物过程中和使用商品时都可以进行社会认同。举个例子,“手办”这种日本动漫的周边产品,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一个动漫人物摆件,白送可能还闲占地方。但对有些人来说,那是TA钟情偶像的三维具体形象,TA就愿意花大几百甚至大几千买回来。你在逛手办店的时候会感到社会认同,因为那里面的人,大概率是动漫热爱者,你能感到你的爱好受到大众认可。
再比如,小妖喜欢漫威宇宙系列故事,在大街上看到有穿漫威周边的人,就知道TA和我一样,也喜欢漫威,我就会很开心,有时候甚至还会聊几句。
奢侈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拥有者获得社会认同,或者说获得社会尊重。这背后的一般逻辑是这样的:这个奢侈品很贵——拥有者有钱——拥有者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拥有者可以调配更多的资源。但“消费主义”盛行的结果就是,有的人宁愿3个月吃泡面,也要买一件奢侈品,这种现象已经违背了奢侈品帮助拥有者获得社会认同的一般逻辑。
是有财富才购买奢侈品,而不是购买了奢侈品就拥有了财富。这个因果逻辑不要弄错了。“要去追求成功,而不是追求成功的附加品”。
所以月薪4000,要不要买20000的Dior包?如果是真的就喜欢这个包,那也不是不能买。只要搞明白购买奢侈品背后的逻辑,不要自欺欺人就好。在今天,奢侈品对社会认同作用降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假货。某平台上搜奢侈品同款那是一搜一大堆。
怎么来看一个迪奥包包是真是假呢?说实话,现在很多高仿做得真的是跟真的差不多,像小妖这种没怎么见过正品的还真是分辨不出来。但这也不奇怪,假珠宝就是由Coco Chanel戴火的,她身边的都是常年见真品的主吧,开始的时候愣是没看出来她戴的珠宝是假的,就因为她是Coco Chanel。
记得偶然见到一个人提问:如何辨别同事在某某平台买的奢侈品包包是不是真的?如何做鉴定?一个回答虽不全面但引人深思:如果TA是从公交车下来的,那就是假的。这个逻辑,还请各位细细品品。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真实又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