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这是好事吗? 一筹莫展什么意思

编辑:女人资料网2019-10-03 16:30:16 关键字:
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这是好事吗? 一筹莫展什么意思,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这是好事吗?,这里有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这是好事吗?的图片,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这是好事吗?这里的图片均是网友采集,与本站无关。

22年前,擅长提出宏大构想的牟其中向中央献策,想要拯救黄河,可以在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一个50公里的口子,引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湿润中国干燥的西北大地,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后来,牟其中的专家小组又给他另一套方案,不需要去炸喜马拉雅了,可以改用定向爆破的方法,在横断山脉中筑起一座拦截大坝,只要570亿人民币就够用。届时,可以为黄河引来2017亿立方米的水,相比眼下黄河500多亿立方米水,那可是四倍的增长,西北何愁甘霖。中华儿女拯救黄河的心愿是如此迫切,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这位中国一代“首富”兼“首骗”大概不会料到,30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纪性的宏大计划显得如此用力过度且多余。2019年9月,正值新中国70周年大庆前夕,媒体放出一条大消息—— “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有人欢呼,天佑中华,上一个温暖期,这片土地诞生了大唐盛世。

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 来源:新华社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我国西北地区大多处于非季风区,降雨较少,气候干旱,自古以来有不少诗歌描写了边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然而最近,西北地区变湿变暖成了个热点话题:朋友圈里流传的一张聊天截图让人热血沸腾,“气候临界点在今年出现了……”、“新疆的植被,以一年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在狂奔”、“降水过了秦岭了,如果能保持10年,黄河就会变清了……”。一些媒体也给出了大标题“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这一波传播里有不少不严谨、似是而非的用语,需要认真讨论。其中公众和媒体对于科学语言的陌生和解读,可能是引起误解的真正原因。尽管不少科学论文里有提到西北“暖湿化”,但“暖湿化”的核心是“化”,代表了在某一个时间段的趋势,向“暖湿”转化只表示向“暖湿”有了发展,至于什么时候可以达到“暖湿”,文献里并未明确说明。事实上气候的两个极端状态,A干旱和B湿润,两个状态之间有着万里之遥,从A向B的方向迈出几步,并不表明一定可以到达B点,一方面距离尚远,另一方面变化可能会有反复。最重要的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可能让A和B之间的距离变得更遥远。

地壳的自然变化造成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结果寒冷、干旱成为中国西北的标配。

但最近几年,西北地区的人感到,西北变得有点像南方了,不仅变暖,而且雨水变多,光秃秃的山变得绿茸茸的。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这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作支撑。

变暖变湿后,西北生态有望改善

过去200年西北地区已经在变暖,但直到最近50年才呈现出明显变暖趋势。尽管西北干旱区变暖幅度因季节和地域而存在差异,但是,冬季增暖最明显,约每10年增加0.5摄氏度,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春季增暖最小,约每10年增高0.27摄氏度,但是夏季增暖一般。

同样,西北地区的降水也是近50年来明显提高。以1960-2010年为时间范围,西北地区降水与全国相比是突飞猛进,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约每10年6.1毫米,全国平均值则呈下降趋势,约每10年减少1.6毫米。

传统意义上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地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5%。当这一广阔的地区变得温和湿润之时,传统干旱的西北地区就变得如同江南,作物和植被欣欣向荣,这是对西北地区最大的利好。

一方面,西北地区变暖变湿可能不仅有利于作物生长,也有利于植被恢复。人们生活所需的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扩大到向北和高海拔地区,给这一带的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机和较好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同样可以利用这种难得的气候变化让植被加速生长或恢复,从而改变脆弱的生态。

其中甘肃的情况就极为典型。2018年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著恢复。这固然主要是因为中国多年来注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植树绿化,但也与该地区的变湿变暖有莫大关系。

西北变暖变湿,也可能是警讯

但怕就怕,西北这大利好是昙花一现。

西北的冰川过快消亡后,融水量萎缩,失去了冰川,河流的汛期将变得季度不稳定,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急剧恶化。

这可能不会是地球的末日,但人类能不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来应对剧烈的气候变化,却是另一个问题。

好比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上的且末县,今年6月26日一天下了两场暴雨,降雨量达到了48.7毫米,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0多毫米,6月平均降雨量仅为6毫米,那天10小时就下了48.7毫米,相当于半天内下完了那里两年的雨量。

好比西藏的阿里地区,在2016年7月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型冰崩,冰川因长期消融变得脆弱而最终崩解坍塌。9位牧民,110头牦牛,50多只羊,葬身在6亿立方米的冰块下,这相当于一个大型水库的容量。

西北地区降水增多后,固然可以让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但也会出现“旱涝并存并增”的情况。2018年以来,黄河上游连续经历两个丰水年,多个水电站防汛压力增加,因而有可能造成水灾。

另一方面,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冰川也会持续退缩,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20.88%和20.26%。冰川退缩和积雪持续减少,也会让西北地区的入湖流量慢慢减少。湖泊水位及面积在增加一定时间后,也会降低,从而影响人和生物用水,以及作物灌溉和植被所需。

尽管西北在变暖变湿,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和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但千万年来形成的西北干旱环境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反而是全球变暖的大环境可能造成当地冰川的进一步融化。既影响当地的水资源,也有可能因冰川的缩小反过来影响中国和全球的气候。

因此,对于西北地区的变暖变湿,我们应有全面的认知,对其利弊也应综合考量。

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坚持20年,生态得到显著的改善,应继续坚持。西北区域属于我国极端干旱区域,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和生态压力将持续存在,不可盲目乐观。

发展节水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将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西北变湿变暖,究竟是地球送给人类的一场末日审判,还是一次文明大更迭,仍然是巨大的未知数。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新京报评论、及智谷趋势微信公众号)

网友:胡镦诗:夏族定下的防御策略,用之前时空神殿的话说,九成九必败!要知道未来不可定,时空神殿还是留有一丝余地的,所以才说九成九。
网友:杨陲涛:在她的双膝上正放着一柄深青色长剑,剑在剑鞘内。
网友:王烽水:走走走,去领令牌。
网友:徐浴染:“算了算了,这也没办法,总不能一直在红石山内。
网友:刘互原:甚至如果没红尘圣主将‘红石山’扔进夏族世界,巫神、大魔神他们也不会算计夏族世界。
网友:李彰:表面更有蓝色光晕包裹。
网友:赵三于:旁边黑君王则是瞥了眼妖剑尊主,暗暗嘀咕:“这妖剑尊主明明是夏风古国苍氏一员,却这么偏帮飞雪帝君?什么时候,夏风古国三大家族成员和客卿的关系这么好了?”
网友:傅异拥:又有血刃馆主身份,或许能够进入黑暗深渊一趟。
网友:崔叙玮:要小心,阴影豹的速度非常快。
网友:徐捷硕:却是真的满心惊恐了。
网友:孟阶强:还是只是普通的据点?”魔祖问道,整个七星海圣界一共也就九十座重要驻地,东伯雪鹰就干掉了一座?而且据他所知,驻地法阵颇为厉害,东伯雪鹰如今的实力能够攻破驻地法阵?应该是某个普通小据点吧。
网友:徐某焰:“将军。
网友:陈豪威:这一线生机,自己终于把握住了!
网友:夏刹列:也罪不至死!”
网友:江奠镯:却让他的未来之路断绝。
网友:李沟婵:“这样的破坏力已经很恐怖了,已经比他们夏族半神榜第一还强了,他和诺诺安相比,只是缺少一件神器而已。
标签: 丝袜美女图
相关文章
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这是好事吗?
 一筹莫展什么意思

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这是好事吗? 一筹莫展什么意思

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这是好事吗?,这里有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这是好事吗?的[详情]

月内6人履新省级党委常委,3人“空降”3人省内升迁
 思密达啥意思

月内6人履新省级党委常委,3人“空降”3人省内升迁 思密达啥意思

月内6人履新省级党委常委,3人“空降”3人省内升迁,这里有月内6人履新省级党委常委,3人“空降”3人省内升迁的图片,月内6[详情]

搞笑图片:昨天和老婆去饭店吃饭,为了让老婆觉得我大方
 二外学什么好

搞笑图片:昨天和老婆去饭店吃饭,为了让老婆觉得我大方 二外学什么好

搞笑图片:昨天和老婆去饭店吃饭,为了让老婆觉得我大方,这里有搞笑图片:昨天和老婆去饭店吃饭,为了让老婆觉得我大方的图片,[详情]

张译,用作品说话!他堪称娱乐圈行走的演技派文艺小爷
 xo怎么喝

张译,用作品说话!他堪称娱乐圈行走的演技派文艺小爷 xo怎么喝

张译,用作品说话!他堪称娱乐圈行走的演技派文艺小爷,这里有张译,用作品说话!他堪称娱乐圈行走的演技派文艺小爷的图片,张译[详情]

张常宁未婚夫滴蜡庆生!俱乐部让二人团聚,别成为第二个沈静思
 壁纸动物

张常宁未婚夫滴蜡庆生!俱乐部让二人团聚,别成为第二个沈静思 壁纸动物

张常宁未婚夫滴蜡庆生!俱乐部让二人团聚,别成为第二个沈静思,这里有张常宁未婚夫滴蜡庆生!俱乐部让二人团聚,别成为第二个[详情]

contact us

Copyright     201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