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评图书:
书名:《管理者而非MBA》
作者:(加)亨利·明茨伯格
译者:杨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2月
“试图向某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传授管理,不啻试图向一个从没见过其他人的人传授哲学。”
当今世界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战略管理学会主席、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名校的访问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所著的《管理者而非MBA》一书,对MBA(工商管理类硕士)教育尤其是美式MBA教育提出了深切反思和犀利批判。
明茨伯格对MBA教育的批评,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甚至而言,他本人是管理学界最不“安分守己”、最为离经叛道的人,认为20世纪后期以来的管理学思想和理论,本质上已经错误的走入了将管理工具化、科学化的泥淖,背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的实质,而是将管理拆解为技术培训、市场调研、财务分析等技术性工作。换句话说,主流的管理学思想和理论,以及基于此建构起来的MBA教育,设计出了若干个模块,甚至宣称没有管理经验的人也可以通过这方面的学习、训练,而变成能够满足组织和市场需要的管理高手。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不是科学,也不是专业。因为凡是科学,要通过研究来发展系统性知识,但管理并非如此,更多的依托于眼光、远见、直觉。将管理定义为某种科学,一方面会导致过度分析,也就是将一些本属于主观性的直觉、远见等因素,生硬、牵强的列出其中的运行逻辑,希望得出可以复制的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过度分析仍无法有效解释、有效归纳经验的情况下,就会吹捧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和公司,导致了管理学教条中的英雄主义。
MBA教育通常会要求申请者具备工作经验。但问题是,这个“工作经验”的年限门槛实在太敌,分别为2-5年,有的院校甚至允许应届本科生申请。更关键的问题是,申请者已经有的工作经验,跟管理经验完全是两回事,这就是明茨伯格所称的“试图向某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传授管理”。他在书中援引了欧洲工商管理学院MBA项目的主管阿尔努·德·梅耶尔教授的话,“MBA学位并不是一支魔杖,它无法将毫无经验、尚未成熟的大学本科生变成手持执照的管理人员。”
《管理者而非MBA》也认为,MBA教育的方式(项目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管理教育源自19世纪,但在20世纪后期以来,行业专家被逐渐排除在商学院的教师行列,取而代之的是纯粹意义上的学院派,以及财务专家。明茨伯格还指出,商学院教育中,依托一些精心编写的案例来宣导既定的理论和观点,但这不过是在耍弄花招:将管理对象、过程拆解为若干个元素,再进行综合;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还被简化为决策制定,决策分析变成了技术性操作。通过商学院教育,学员其实很难真正掌握可以付诸实施的决策技巧,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会在管理实践中轻视非学院派的、在财务、市场、会计等企业职能部门成长起来的同事和下属。
这本书梳理了有缺陷的MBA教育大行其道的严重后果:
首先,教育过程堕落,导致MBA毕业生普遍自信过度,而商学院已经成为产业,聚焦于关注毕业生的起薪以及毕业生总数中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最有“权势”企业经理人榜单的比例,而不是“有效地培养负责任的管理者、企业家和公民。”
其次,管理实践堕落。经由MBA培养的毕业生进入各行业的顶级机构,实现了绕开基层和中层实务岗位的快速晋升。MBA教育是申请者、毕业生在教育上的投资,目的是换取择业上的成功——这样的急功近利心态,被传导到毕业生的整个职业生涯。MBA毕业生往往会更加热衷于短期绩效,忽视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各行业竞争发展的特殊性,也轻视管理作为艺术。具有讽刺意味的一个案例是,1939年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麦克纳马拉在担任福特公司的总经理后,因美国经济复苏而获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麦克纳马拉之后被肯尼迪政府(以及之后的约翰逊政府)邀请加入担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依照典型的MBA思维,用机械式的、数据化的方式来管理美国国家安全,根本听不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的建议,最终接连造成了美国在古巴和越南问题上的巨大战略失误。
MBA教育的支持者、辩护者常常以这种教育方式极大的提升了经营者及其掌控企业的业绩为由,驳斥相关的批评。但《管理者而非MBA》这本书以数据指出,美国各行业的商业领袖,包括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沃伦·巴菲特等人,并没有取得MBA学位。而MBA学位获得者,却令人惊奇的聚集在失败企业(糟糕状况下被其他企业并购,或经营业绩长期无法好转)。实际上,拉姆·查兰等专家已经揭示出MBA毕业生陷入失败的重要原因:糟糕的执行、人际的困难。而曾经被一些商业杂志列为优秀CEO的企业家、经理人,在几年过后其光芒就迅速消退,这从一个侧面上印证了MBA教育驱动的管理实践堕落、诱引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急功近利的观点。
第三,公司组织的堕落。有别于组织学家、管理学家,工程技术背景的专家甚至是历史学家在对美国与日本、德国等国的企业经营实践进行对照分析后,通常会强调指出,内隐知识在企业家成长、企业经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内隐知识更可能通过管理实务、“传帮带”过程来获得,而不是商学院的会计学、金融学、市场学等课程的教导。而商学院MBA教育会让经理人更爱聚焦于数据、计算、程式。至于身为创业者的MBA,一个尴尬的现实时,他们中许多人通常会选择进入咨询行业。
《管理者而非MBA》书中还认为,MBA教育的流行带来了相当严重的社会后果。也就是说,MBA推崇的急功近利、发号施令、新的等级制,渗透到了政治、社会等领域,而且其他领域的精英也慢慢变得像商界精英那样狂妄、草率和粗暴。更严重的是,MBA教育因为缺乏伦理导向,所以其毕业生除非个人本来具有很强的道德立场,否则很难形成或强化道德观念。21世纪初最为知名的造假企业安然公司,在其问题东窗事发之前,连续多年高薪招录了大量的MBA学员,而后者们在安然公司的环境中如鱼得水,使其造假操作的规模和影响变得更为突出。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教育尤其是MBA教育需要从理念、设计、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多方面进行重构。《管理者而非MBA》书中梳理了欧洲、日本、美国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顶级商学院为了弥补MBA教育的不足,设计的新兴项目,其中的共同点就是加入所谓的“行动学习”的内容。
明茨伯格在这本书中就改进和提升管理教育的8条建议,富有见地。第一,管理教育应当限定在实践中的管理者的范围内,也就是说,要由已经出任管理岗位、具备了必要经验和思考的申请者获得学习机会。
第二,课堂应该把管理者的经验运用到其教育中。也就是说,要重视学员自身的管理经历,包括其经验、教训和思考,这些很可能要比书本记载的教条以及商学院案例库里的故事,对于其他学员以及教员本身都更具借鉴启发意义。
第三,洞见性的理论有助于管理者理解其经验。教育本身是脱离实践的,必须提供“那些相当非现实性和非实践性的概念性主张”,来催发具有实践经验的人进行深化思考。大学是发展和传播优秀理论的社会工具。MBA教育要改善质量,需要对而今泛滥成灾的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精简,要真正提供能够帮助管理者根据其特殊需要选择处方的描述性的洞察。
第四,从概念性的见解的角度对经验进行深思熟虑的反思是管理学习的关键。反思不是抬杠,不是说笑话、逗小聪明,而是要将怀疑、探究、分析、综合、联系的方法教给学员,带动其个体反思,以及基于教学情境的共同反思。
第五,分享能力、技巧,会提升管理者对其实践的留意程度。这一点不难理解,从小学到大学,尖子生通常才能担负向同学传授学习心得的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尖子生的讲授,会加深其对知识尤其是解决关键难题的技巧的把握程度。分享管理经历,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使之注意到其中关键的技巧和能力,这将起到一个双赢的作用:既带动对方,又巩固自己。另外,如前述,管理者“传帮带”可以推动内隐知识的传播。
第六,还能从对于组织的冲击中来得到学习。明茨伯格指出,公司不能仅仅满足于选送员工去参加包括MBA在内的各种培训项目。但MBA现有的教育主旨其实是教会学员如何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上升,而不是立足于解决组织的问题。因此,MBA教育应当回归到让学员掌握必要的技能、方法、理念,回到组织中传播其学到的东西。
第七,要将以上建议都融合进入一个“有经验的反思”的过程。
第八,课程、结构和教师队伍相应地要从支配的设计转变为灵活的促进。
网友:龚输熠:甲铠都很是寻常。网友:廖运欲:所以不管我逃到哪里,都在他的观察下!”钧帝被追杀数次,立即猜出来原因。
网友:王斌字:可渐渐的却停下来。
网友:谢代鹏:天罚之刃这一招,对我而言没有困惑之处,可施展时总是施展不出来。
网友:吴询:他这一层次根本做不到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