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的楼市,与往年相比,有许多“异乎寻常”的特征。
拿成交量来说,历来的“金九银十”,都是房企推盘的旺季,因为中秋、十一双节来临,购房者沉寂近一年的心思,都变得蠢蠢欲动,开发商索性会来个“顺水推舟”,降价也好,促销也罢,不管真真假假的优惠,场面上的热闹总不会缺。
今年大有不同,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都表现的有点萎靡。
“金九”首周,新房表现并不乐观,20城新房销售面积回落,环比下滑14.5%,尤其一线城市下滑明显,仅深圳成交面积小幅上升,北京、上海、广州成交面积分别大幅下滑37.7%,30.9%,29.4%。
20个重点城市环比下滑的幅度还不到20%,但是,单单北上广这三个城市,成交量下滑都达到了30%以上。
京沪广深,代表的是楼市里的“龙头”,20个重点城市,包括苏州、杭州、南京、厦门、成都、西安在内的新一线城市,又是典型的“中坚力量”,成交量大幅下滑,会对全国其他近300个城市,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跟风效应”,人气下降,已在所难免。
二手房方面,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到九月初,13个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下降8.5%,成交量仍处于5月以来的下行通道之中。
其中,除南京外,其他12个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下降,厦门降幅最大,达25.3%。
新房与二手房同时出现了“环比”大幅下滑,说明9月份的楼市,比起8月份,出现了“断崖”式的走弱。
笔者认为,这是楼市出现了典型的“后遗症”,病症的根本,是在4年前楼市埋下“伏笔”造成的。
4年前是什么时间?是一轮房价大涨的前夜,也是房价上涨由“普涨普跌”转为“分化”的契机,更是居民杠杆率、房屋空置率等多个指标开始大幅波动的时刻。
具体而言,4年前,有两个“伏笔”,直到今年才逐步“发酵”。
第一,2015年起,三四线楼市出现“人房背离”。
何为“人房分离”?按经济学家李迅雷的说法,从“本市户籍购房家庭占购房家庭总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城市由本市户籍家庭购房的比例持续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一二线居民去三四线投资住房的比例大大增加。
说直白一点,正是因为大城市的居民跑去小城市炒房了,这部分人群平日里还在大城市居住,但房产都在小城市,这样一来,购房者和住房直接分开,三四线城市的空置率不高才怪。
有份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2015到2019的4年时间当中,我们看到省际净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1165万人)、长三角地区(465万人)、京津地区(221万人),三者合计占87.1%。
但是,小城市的人口一边在向大城市加速流入,天平另一端的房价,却又持续抬升,这种违背常理的上涨,是造成楼市“旺季不旺”的重要原因。
第二,棚改货币化,叠加房企下沉小城市。
棚改,是楼市最近四年崛起的一大“发动机”,原来的棚户区改造,只给房子不给钱,就算有补助,大部分也是过渡费之类的“小钱”,这种安置方法,因为回迁房大部分不会入市流通,拆迁户只能把房屋出租或低价转让才能赚钱,不会对当地楼市的流通体系造成冲击。
但是,从2015年开始,房子拆迁给了大量的现金补贴,同时不再安置房屋,拆迁户猛地拿到一笔远超自己房屋价值的资金,换做是谁,都会在房地产市场大肆“扫楼”。
这样一来,库存积压再多的城市,在短期爆发出的强大购买力催动下,也会变得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恒大、碧桂园、保利等多个实力房企开始下沉中小城市,千亿市值的开发商持续涌现,一二线城市的土地日益稀缺,与其在大城市远郊投入重金,还不如退而求其次,下沉中小城市,把拆迁户们的购房资金变成回款。
对购房者和房企来说,这似乎是一笔“双赢”的好生意,但是,对楼市而言,却意味着房价水涨船高之后,小城市刚需的购买力被很大程度透支掉。
不要小看4年前发生的事,之所以推迟到今年9月份,才出现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的全面下行,是因为经过年复一年的演化,无论是购房者的“钱包”,还是房企的“现金流”,抑或是三四线楼市的“盛极而衰”、一二线楼市的“高估”,都在今年出现了转折。
那么,出现了“后遗症”该怎么治?后市又会如何演绎?
9月12日,经济学家李奇霖发文指出:现在对房地产的调控基调颇显定力,针对房地产的融资收紧,开发商这一端压缩开发贷规模、管控地产信托,居民这一端提高房贷利率、抬升房贷标准等。我们定量测算过,今年四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开始加速回落。
专家的观点很明确:今年4季度,10-12月份,或者说年底之前,从融资、信托、居民房贷等各个角度精准调控,楼市就会直接见效,之前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大量开发资金,会出现加速的流出,市场回归理性,购房者的理念得到实质性转变,也是众望所归。
网友:韩莉日:修行圣界的修行者们感觉希望渺茫,依旧在坚持,他们显然道心非同一般。网友:胡好屋:看起来很诡异。
网友:徐洵襟:就恐怖了,这代表着无比可怕浓郁的血脉!
网友:秦睦:而后身体撞击在背后的墙壁上。
网友:朱虽坎:一个凡人世界内部的争夺,在没有特殊理由下,大能者是不会降低身份去插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