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转型,从管理者到领导者,不是职务变化,而是境界提升!
经理人兼具两个身份:管理者和领导者,二者是互补关系。但现实情况是,经理人往往很注重管理者这一身份,而常常淡化领导者的身份。管理者往往以底线(制度、标准)来做事,而领导者常常靠上线(愿景、目标)来牵引。管理者履行职责的基础是职位权力(强制、惩罚、奖赏),领导者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个人权力(对下级的关照关爱、个人专长、智慧、人格魅力)。
双重身份,必然对应着双重行为:管理行为和领导行为。管理行为必须组织化,领导行为可以个性化。管理行为,在下级看来,往往带有强制性和负面色彩,往往产生对立关系。管理行为组织化,是指上级在处理问题时,要依照企业标准而非个人好恶来做决策,避免下级把矛头对准上级,认为是上级个人有意难为他。领导行为,往往产生追随关系。领导行为个性化,是指对下级的关心、爱护可以有自己的风格。管理行为都是相似的,而领导行为各有千秋。
清晰界定管理与领导,进而平衡好管理与领导的关系,经理人的工作就会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总体而言,领导更宏观、管理更微观,领导决定战略、管理决定战术,领导是决策、管理是执行,领导抓方向、管理找方法,领导更动态、管理更静态。
核心在于:领导是解决挑战性难题,管理是解决技术性问题。
以下案例便于您的理解:
比如:富士康公司为苹果公司生产iphone,苹果公司如果增加订单,这对富士康来说是个技术性问题。富士康要从生产iphone7升级到生产iphone 8,这更费劲一些,但仍然是个技术性问题。如果苹果公司说要换个生产商,以后iphone都不给富士康生产了,富士康就面对一个挑战性难题了。
再比如:病人找到医生,要求医生帮助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属于技术性问题。技术性这样的问题:问题很清楚,解决方案也很清楚,解决问题的责任基本上都在医生身上。比如你不幸得了某种传染病,医生负责查清楚是什么传染病,医生决定使用哪种抗生素。但是还有些问题,问题不一定很清楚,解决方案也不一定很清楚,而且,解决问题的责任是病人和医生共同的,甚至于病人的责任大于医生的责任。比如说一些慢性病,尽管医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病人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管理过程和领导过程都是四步,而且是一一对应的。计划和预算对应的是确定经营方向,配备人员对应的是凝聚团队,监督和控制对应的是激励和鼓舞。这两个过程看起来很相似,它们的差异在哪里呢?它们的差异在于:管理是维持秩序,领导是实现变革。
管理循环:计划—实施—检查—改善;
领导循环:愿景—动员—展开—学习。
管理循环就是指pDCA,闭环管理。领导循环是通过愿景来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使人们能够自动自发,并通过自主学习来推动工作进程。改善+学习,才是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根本保障。
大多数企业频于管理,而乏于领导。如果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员管理行为过多,而领导行为过少,上下级的关系就会紧张,上级在与不在,下级的表现判若两人。如果领导行为过多,而管理行为过少,团队没有规矩,就会发生:常常用个人魅力和组织关系去管理团队,出现“你好我好大家”的局面产生,甚至还会山头或帮派林立,团队没有规矩。因此,经理人必须做好管理者和领导者两个身份的平衡。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跨越,首先是角色变化,其次是职责变化,第三是能力变化。
领导者有四个角色:探路者(探索航向),筑路者(整合体系),授能者(授能自主),垂范者(树立榜样)。
探索航向:主动了解利益关系人的意图,并及时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利益关系人包括客户、供应商、管理人员、员工和商业伙伴等。
整合体系:整合、优化工作流程和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根本改善团队的综合表现能力。
授能自主:运用“双赢协议”规则,建立独特的工作文化,让员工和领导相互信任、共同进步,从而早日达到利益关系人的预期目标。
树立榜样:坚持正确的领导原则,提升个人感召力。
领导者的职责就是发掘并诱导出下属的底蕴,领导者的主导行为是激励追随者意愿、培养追随者能力。领导者的变革逻辑是先有感受再推动变革。总之,领导者的职责就是激励和支持。
领导者必须具备三项关键能力:激励他人,创新管理,变革管理。
从管理到领导的跨越,是经理人境界的提升!掌握高超的领导艺术,团队才会创造最佳业绩!
网友:赵莼眉:你这是上班还是下班啊。网友:朱纱:樊氏的高层们都有些发慌。
网友:吴邯呗:不知道多少超凡,甚至是神灵在这观看,而后如痴如魔。
网友:钱俭内:他就一个分身,你何必硬是要杀他。
网友:曹瀛:他的挣扎完全失败!
网友:赵杭采:青君、庞依、元初主人、时空岛主、万神殿主等一个个都遥遥注意着这里,连正在布阵的血刃神帝虽然全力以赴,可他在湖心岛的本尊却是遥遥观看着东伯雪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