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葱山战役,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王文度没有假传圣旨。道理很简单:矫诏是大罪,不可能仅仅开除公职那么简单——什么人都随随便便给皇上代言,那还了得?王文度可能没准确传达皇上原话,也可能夸大其词,但李治有交代绝对是事实。现在的问题是仗没打好,怎么办呢,总不能怪到皇上头上吧?因此这个雷只能叫他扛。
王文度这个人,历史记录不多。他年纪大约跟苏定方相仿、六十岁左右。他是不是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从以往战绩看,也不象。
贞观十九年对高句丽作战,王文度隶属张亮海上兵团,当时就是纵队司令级别的干部(副总管)。在攻打卑沙(大连)的战斗中,‘文度先登,士卒继进,城中溃散。’身为高级干部,在小兵之前第一个登上城墙,没有点过硬的作风和本事,是办不到的。大概因为作战英勇,十年后的永徽五年,也就是去年,他已升作‘右武侯将军’,成为禁军中仅次于大将军的三品将军了。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再说他那个打法,高明当然谈不上,但最后弟兄们全身而退、没有遭到重大伤亡也是事实。葱山战役,唐军扫荡范围远大于上次的弓月战役,不管怎么说,战绩总不会比梁建方差吧?
再说第二个问题:程咬金为什么听任王文度摆布?
面对王文度的摊牌,我想干了多年禁军大将军、侍卫过两任皇帝的程咬金,他的判断总比我们高明。
作个大胆的猜测:这时的他,恐怕要大大地松口气。
此次出征西域,对程咬金来说实在祸福难测。在中央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被调离最关键的玄武门统领岗位,本身就是个不好的兆头。不管他属于哪派,明显已经处在一个遭疏离排挤的境地。这有点象当初的张亮,在太子之争激烈的时候被调往洛阳,侯君集就问:“谁排挤你呀?”只不过现在没人来问程咬金,或者有人问了我们也不知道。
他这一去,打得好固当别论,一旦有个闪失,可能就有人要拿他开刀。其实打得好也可以倒霉的,李靖、侯君集都是例子。到那时,恐怕不仅仅免官这么简单。
程咬金正忧心忡忡呢,没想到王文度跳出来,打着皇上的旗号要求作主,这简直老天送上门、甩锅的良机啊!打胜仗让老王领赏去好了,我程咬金画像已经在凌烟阁里挂着,还图个什么呢?打不好反正是皇上的旨意,也让老王去给大家解释。看着王文度得意的面孔,程咬金不动声色定下了决心。
后边苏定方又拿着吃败仗啊、立功啊、圣旨真假啊这些来做说服工作,你想程咬金会听他的吗?他肯定想:老苏你讲那些都对,但这里面的厉害你不懂——圣旨真假并不重要,表态听领导话才最重要;立不立功并不重要,保住小命才更重要。你想立功?对不起老苏,以后自己找机会吧。
再说两个人的结局。
程咬金没多久被重新起用,大将军是没得做了,到外地任州刺史,后来退休回到长安,麟德二年(665年)病逝,享年七十七岁,赐陪葬昭陵,总算太太平平跟老领导太宗会合了。
王文度的情况更复杂点。他的下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露面,在四年后的显庆五年(660年)。当时苏定方带队,消灭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韩国公州)都督,文度济海而卒。’派王文度去百济做都督。结果他到达目的地后,在与新罗国王的会面仪式上突发急病身亡。
从这个记载看,第一王文度之前已经恢复禁军将领的身份,只不过职务由三品将军降为四品中郎将;第二这次又提拔他做了都督,都督分大中小,最小的也是从三品,且百济为新得之地,明摆着给他一个立功翻身的机会。
回禁军任职,代表充分的信任;派到前线去做一把手,代表领导的期望,你说王文度假传圣旨是真的呢,还是别有隐情呢?
奈何造化弄人,王文度毕竟已是花甲老将,长途渡海,殒命他乡,终于失掉这次东山再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