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对于我来讲,最初只是记录;没想到后来,成为可以比肩“户外运动”的爱好。
所以从来没有想过要钻研摄影、不断尝试拍出令人惊叹的照片。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在欧洲留学时,一次旅行完毕,发现手机拍出的照片并不能让我满意;恰好那时遇到了我的女朋友。所以就想找一个更加认真的记录生活的方式。
拥有相机后拍的几乎第一张照片,原图未修。那时候光圈不懂,快门没概念,嗯,连ISO怎么读我都不知道。
从产生买相机的想法,到最终付款,用了差不多6个小时
选择富士,也很偶然,我只是上网搜了“微单相机”,结果就被很多推荐富士的博客吸引了,再加上外形吸引我、Fujifilm X-pro 1又是一台神机,我就入坑了。虽然我最后买的是一台二手的X-E1,但我无比欣慰,我选择了富士。外观、体积、画质、操控,以及非常友好的直出色彩,给了我很大的“走下去”的信心。
现在用的是Fujifilm X-T3。
摄于伦敦唐人街,恰逢农历新年,舞龙舞狮和安保人员形成了有趣的对比。看,高光溢出了,后期也救不回来。当时不知道还有RAW格式,只知道拍JpEG
所有有关摄影的知识,我几乎都是在YouTube上一点点学来的:
Tony & Chelsea Northrup
Denae & Andrew
Gerald Undone
The Art of photography
Evan Ranft
Elia Locardi
Matt Day
Sean Tucker
…...
很多YouTube上的内容,都对我认识摄影、学习摄影、实践摄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感谢各位博主。
对了,还有Jimmy Chin(最近正在上映的纪录片《徒手攀岩》的导演之一),真 太 牛 逼 了!如果说摄影这个领域,具体哪个题材最让我着迷,也许就是人文和户外摄影了。
19年5月初摄于青海省冷湖镇废墟。这算不上户外摄影,但已经是我使用相机以来,第一次处在户外环境下拍照。相信户外的照片未来会丰富起来
学习摄影的过程很长,现在还在继续
部分是通过互联网学习的内容,部分是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每一个知识点的累积和训练,都一点一滴地促成了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照片:
16年摄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很偶然抓拍的一张,回头翻看却还不错”的典型,自认为无论是品尝美食还是研习摄影,懂得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一定大有毗益
18年摄于东京,明明是冬天,在后期的时候调色却调出来了“春光乍泄”的色彩。我极少使用滤镜,更多时候,滤镜或预设,会是我后期的提示;一旦找到了靠谱的方向,那就自己动手,一点一滴地死磕
最近拍摄的一张,使用的是35mm等效焦段。如果是24mm等效,也许更有戏剧性和张力
同样是35mm等效,这主子我拍了很多张,这张的构图和神态最好。拍出好照片没有捷径,当你认定了某个视角、场景会有好的照片出来,请保持耐心
摄于瑞士日内瓦湖畔。本是被遗弃的照片,因为原图很平;但当转换为黑白,又增加对比度的时候,氛围感一下就有了。坦白讲还不是很满意,但算是“后期出奇迹”的代表了
摄于浙江嵊州,这是和朋友出行,再平常不过的一个片段了。其实这也是我当初拍照的目的,简单记录。啊,图中姑娘闭眼了,睁开估计能+10分
最后一张也是很生活的片段,摄于北京牛街。一直想起早拍一次清晨的牛街,拿镜头把北京那种敞亮和个性的讲究描出来
上面的照片,很难说每一张我都满意。但是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推着我往前走、往拍的更好的方向走。
它们对我,意味深刻。
过去我只是在朋友圈pO一些照片,分享给我认识的人。因为我觉得影像,尤其是好的影像的魅力,是能够给人带来价值的:
共鸣、思考、启发、或者激发人们去了解、探索,等等等等。
现在,我想把我学习摄影的经历,拍摄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我自己探索的思考,分享给更多人。
希望这些分享,有趣,有益。
最后,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我会继续在尾巴和其他的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照片、拍摄的心得体会,大家一起加油~
Instagram: Seakerap
微博:Snaaap_it(账号是我刚申请的,多年不用微博,原账号杂草丛生......)
B站:(哈,我还没有B站,后面再补上~)
网友:林腿:提气,收臀,林晚荣暗念口诀,打压着龙头的嚣张气焰。网友:袁钏盅:也找很久了吧。
网友:苏拉:绿叶空间周围立即封闭,外界再也看不清里面,“该执行另一计划了。
网友:陈垄凰:让他焦急,他拼命的想办法了解情况想要救弟弟,可紧跟着他就发现,弟弟已经身死,弟弟所在的那一处驻点都被摧毁。
网友:罗为上:他们根本不现身。
网友:朱涤造:不敢动用体内的魔力!可是即便是纯粹的身体力量,杀死一个称号级都是非常轻松的!当然没有必要,他是不会真正出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