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跌打损伤的中草药牙膏对于口腔健康如何起效,有无毒性?相关方面不能讳莫如深。
全文2445字,阅读约需5分钟
实名认证为“三甲医院血液科职业医师”的科普医生博雅发表了一篇题为《三甲医院医生愤怒发言:这种牙膏年销量30亿,却把老百姓坑惨了》的文章,称在中草药牙膏成分中发现了氨甲环酸,而这是血液科医生常用的止血药,还是处方药。而添加氨甲环酸的牙膏,不止一种中草药牙膏品牌。
▲“科普医生博雅”微博截图
消费者有些惊诧,舆论有些哗然,似乎又撞见了难得一见的大新闻。但这也不算什么新闻了。
中草药牙膏及其他一些品牌的牙膏添加氨甲环酸,至少在六七年前,已经频频见于网络和正规媒体。但这些牙膏中到底有没有某某成分,是否安全可靠,还需要权威部门的调查。
▲某中草药牙膏的成分表中注明了含有氨甲环酸。
几乎所有的“药物牙膏”都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
舆论对中草药牙膏的质疑与指控,主要在以下三点。
第一,涉嫌用西药疗效为“中药提取物”效用背书,移花接木,“挂羊头卖狗肉”。
第二,涉嫌在宣传中打擦边球,暗示牙膏可以起到药物的医疗功效,甚至被指“误导消费者”“虚假宣传”。
第三,涉嫌乱用处方药,潜藏药物安全风险。
很多人不了解,在日常监管中,牙膏被归入“化妆品”类别。在美国,化妆品监管属于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中国,卫计委、药监、质监、工商部门都有管理职能。9月刚通过的国家药监局“三定”方案公布中,明确新设了“化妆品监管司”。就此可以认为,其与食品药品监管尺度接近。
牙膏不是药品。如果有牙膏宣称它不仅可以用于日常卫生清洁,还可以治疗疾病,就好像一种洗面奶宣称自己可以杀灭螨虫。即便真有这种疗效,也很可能越界。严格来说,几乎所有的“药物牙膏”或“药品化妆品”都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
从网络反馈来看,“药物牙膏”在止血上确实有效。但这种效果来自哪里,一些企业可能想算成糊涂账——仅仅是在牙膏中使用氨甲环酸,就像在洗面奶中加杀螨虫的药物,逻辑上是很容易可以理解的。
▲对某中草药牙膏的配方与药效,网友意见不一。
但是,“药物牙膏”中既有“中药提取物”又有“氨甲环酸”,成绩算谁的?
当然,企业可以说,“‘中药提取物’和氨甲环酸一块起了作用”,就好像说“我和马化腾的财产加在一起”一样。
这种做法非常普遍,而且对诱导消费者“非常有效”。十八线城市电线杆上常见的“壮阳药”,几乎都靠加入西药如西地那非之类起效,却暗示“牦牛鞭”之类才是功臣。
最可怕的是一些保健品加入副作用太强的上一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比如降压的硝苯地平,因为不是药品,用量超标;患者不当做药品超量服用,常有致命风险。
应当看到,传统中药企业跨界生产“牙膏”,打的就是这个重要标签。
此种宣传持续多年,类似质疑同样持续多年。如果这款牙膏真有“特效”,有效成分是什么?对于口腔健康如何起效?相关方讳莫如深。但这始终是消费者头上挥之不去的焦虑。
▲图/视觉中国
对牙膏中氨甲环酸的潜在风险,无需过高估计
不过,应该澄清的是,对于牙膏中添加氨甲环酸是“乱用处方药”的质疑,可以不必过分恐慌。
首先需要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是管理概念,不是属性概念。相关的管理尺度,是根据具体场景应用的。有些药品本身就既是处方药,又可以是非处方药,如氢化可的松,作为非处方药时只用于治疗皮肤过敏的外用软膏剂,而用于急性炎症、风湿性心肌炎等其他疾病的氢化可的松制剂则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出售和使用,而且使用过程需要医药专业人员进行监护。另如护肤品中常见的视黄醇,其实成分与处方药维生素A一样。
《牙膏用原料规范》中列举了一千余种禁用原料,极为详尽,包括大量化合物和生物药、矿物药原料,直至“人体细胞组织”。也有数百种允许使用的成分。氨甲环酸不在这两个名单里。
但是,可以作为参照的是,上述《牙膏原料技术理论》中,有一种“三氯生”,也在《牙膏用原料规范》“牙膏许用防腐剂”列表中。《牙膏原料技术理论》介绍:三氯生是一种高效广谱抗菌剂,作为防腐剂添加至牙膏中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没有足够权威的科学研究证明三氯生致癌。
2011年3月22日,欧洲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再次对三氯生进行了安全性评估,结论是:在牙膏、洗手液、沐浴露、除臭膏中,以牙膏0.30%、漱口水0.20%为最大量使用三氯生是安全的。限量使用“参考执行国家标准《酚类消毒剂卫生要求》(GB 27947)、美国药典USP24标准或有关企业标准。”
参照“三氯生”的标准,对氨甲环酸的潜在风险,无需过高估计。当然,“强行止血”可能掩盖真实的口腔病病情,但这与选用止咳药的性质类似,更多在于消费者的知情权,而非氨甲环酸本身的危害性有多高——至少,比那个完全在信息“黑箱”中的“提取物”可靠很多。
但相关企业和产品的问题仍旧无法回避,包括市场营销中的虚假违规问题。对这些问题,舆论追问已经超过十年,相关部门不能继续视而不见,应该有所作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