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线下美妆市场,“新物种”美妆集合店声势浩大。众多新业态集合店品牌横空出世/迅速崛起,并且启动了“疯狂开店模式”。
除了VI设计年轻化特色化、线上线下打通引流、打造所在城市中现象级热闹的营销事件、引用盲盒网红打卡点等营销点之外,众多新物种纷纷借助大牌小样吸引眼球,进而实现为实体店引流:一方面满足年轻消费力有限的顾客大牌尝试欲,拉近各大牌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打着“大牌小样白菜价”的口号,营造自选平价的“错觉”。连传统老牌零售商也引进放大大牌小样的经营。
异常沸腾的“大牌小样”,真能养活新物种新业态新赛道吗?
这是门好生意吗?表面上看,似乎是的。
首先,对大牌品牌方而言,让更多当下没有足够消费力,但却是未来消费主力的“小年轻”& 学生群体有了接触大牌的机会,多了一个获取新客的渠道。
现如今,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获客成本节节攀升,新客增长已经成了很多品牌头疼的问题。小而美的小样,一方面品牌方并未付出过高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更多消费者出于“划算与试错成本低”的心理想要“尝鲜”。这样一来,品牌方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实现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对话”,创造更多的连接实现销售的机会。
再者,对广大年轻消费力有限的消费者而言,降低了大牌产品的“尝试门槛”,这门槛除了金钱上的,亦是心理上的。
即便是那些有消费力的大牌常客,也经常因为没有试用而“踩雷”,到最后不是浪费了就是“忍痛”送人和挂闲鱼。有了这些小样产品,消费者就可以在购买正装前提前试用,觉得满意再去购买正装。
最后,对集合店而言,便是吸客引流的法宝。
纵观2020年崛起的这些美妆集合店,商品组合上除了部分知名品牌,亦有不少新兴国牌和一些认知度不高的进口小众品牌,而它们的吸引力远不如国际大牌。因此,大牌小样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给这些店铺“吸客引流”,制造噱头。
此外,过去常规下,小样是由品牌方专柜/旗舰店免费赠送给消费的顾客,而如今集合店的加入,将免费赠品做成付费产品,一切看着相辅相成,互相借力。
然而,这还只是表象。
“小样生意”背后的问题
据业内有些人士透露,类似于海蓝之谜、雅诗兰黛等的一线国际品牌,惯例是不会对美妆集合店进行授权的。此类品牌只会在旗下品牌在百货店开设的专柜、大型的免税公司及丝芙兰进行售卖。国内大型美妆连锁所售卖的各类大牌,只能通过与商场专柜合作取得货源,无论在折扣上还是货量上,都是有限的。
对于“新物种”而言,借助“大牌小样”其实是有“风险”的。因为以大牌低价,满足消费者大牌消费欲的同时,也容易因“假货问题”“反噬”品牌的口碑。
这几个品牌都是新生店铺,口碑尤为重要。当消费者因为大牌小样购买划算“慕名而来”,最后如果得知买到的是假货时,下次可能就不会选择这家店了。这样一来,不仅小样卖不出去,店内剩余的商品也有可能面临被质疑和“滞销”的危机。
而且,对于这些集合店来说,“大牌小样”生意也并不好做。
一方面,有的品牌方自己就在做。像欧莱雅集团就开设了天猫小美盒旗舰店,将旗下产品根据功效及顾客需求组合,形成了焕彩美容液盒、香氛盒、青春活妍礼盒等多种小样套盒。这些套装价格多为250元,涵盖欧莱雅旗下多种产品,包括兰蔻净撤焕肤双重精华水、科颜氏黄瓜精粹爽肤水、碧欧泉新护肤精华露等。
相较无法得知货源的集合店,品牌官方自己亲自下场的小样,品质保证,自然会让消费者更放心。随着这类官方店的推广,在购物时,多数消费者也都会优先选择这些官方渠道。
另一方面,还有其他线下渠道,如美容店、不在上述类别中的“老牌”零售商等,也在售卖小样,依旧能“收割”大批用户。
因此,新物种的这个特色能维持多久?
更重要的是,“小样售卖”这门生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未来前景并不稳定。
如果商家存在故意隐瞒行为,抹去“非卖品”等字样上架销售,不仅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涉嫌欺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店家退货并取得相应的赔偿。
再者,这些新物种的极速崛起,大概不少是奔着上市去的。上市所必需的规范经营,这类“小样”品类恐怕很难调整至“规范”。
小样生意要养活线下美妆这样一个庞大的新赛道,并实现长远发展,恐怕没那么容易。